江南多竹园,徽人便就地取材利用竹子编织箩筐、背兜、椅子,逐渐由粗到精,由简入繁,小小的一件竹器便成了一件工艺品,竹黄工艺制品就这样衍生而来。
竹黄是以竹之内皮雕成各种纹饰,贴于器表,名曰“贴黄”。从普通的生活用品到登堂入室成为一件大雅的艺术珍品,这一切都离不开竹黄艺人的一双巧手,休宁县城的宁德根就是这样一位手艺人。现如今,67岁的宁德根老人由于视力严重下降,已经多年没有制作过竹黄,在我们的盛情邀请下,老人答应为我们现场制作一次竹黄。
将新鲜的竹筒剖除青面,经过水煮、晾干、压平等工序,才能做成一片可以加工的竹黄,这个过程最少需要两天。宁德根告诉我们,“竹黄就是使用竹子的黄面,竹子的黄面它这个东西呢不容易开裂,像过去那个舀水桶,它也是青面不要的。”竹黄内里呈黄色,色泽光润,类似象牙,又有“文竹”、“贴黄”、“翻黄”之称。
竹黄成型的制作很少用到刀,基本以锯为主。老人在制作时用的最多的是一种线锯,这样才能保护竹器的纤维,使竹黄不易折损。或雕,或锯,竹黄制作好以后,一般都在后面衬一层万字格的底,这样的一层底就成了考验宁德根老人手工技艺和耐心的时候了。宁德根一边制作,一边向笔者介绍,“就是按照这个槽里面慢慢卡就行了,卡进去就可以了,要卡成绕花色就是万字格。”繁复的工艺制作出了精美绝伦的竹黄,在老人家里随处可见这样的精品,条屏,帽筒,梳妆盒,经过岁月的沉淀,件件都散发着象牙的光泽。
有着这样一门老手艺,自然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些年来,经常有人慕名而来,请老人制作一幅竹黄,老人都拒绝了。老人说做手艺是个苦行当,年轻的时候干的太累了,现在年纪大了,已经力不从心,做不动了。 “‘工’字不出头,出头就入土,就是这么一回事,做手艺很辛苦的。”
虽然竹黄多是小器,但一器之微,往往穷工极巧,精雕细琢,越是小件越是难以制作。现在会制作竹黄的竹器艺人已经很少了,宁德根老人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竹器手艺没个三、五年的基础,连个竹片都剖不好,更别说做竹黄了。
和多数手艺传承人一样,宁德根老人数十年来专注于其独特的技艺制作,但传承一直都在困扰着老人。如今,空闲的时候,宁德根老人就把过去制作的竹黄翻出来出来看看,和小孙子说一说,这也是深藏于老人内心深处一份浓浓的手艺情感和文化记忆吧。(黄山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