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再现200多年前“四大徽班”进京壮观场面的戏剧《徽班进京》,在刚刚结束的“世博会安徽周”宝钢大舞台上演,赢得了沪上的观众与媒体的持续关注。“登世界的台,唱安徽的戏”。盛世徽韵,让传统戏曲的魅力绽放在国际都市的大舞台。
徽班进世博
世博会安徽周活动中的演出,名角名段、新人新作结合,再现劳动生活场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尽显安徽戏曲独特魅力和民间歌舞的艺术神韵。此次上海世博会安徽周演出,45名徽剧演员,参加在宝钢大舞台的演出和巡游两项活动,从6月23日开幕到27日共计演出12场。反映200多年前四大徽班进京的徽剧情景剧《徽班春秋》,时长15分钟,通过展示四大徽班的各自艺术特点,再现当年进京的宏大场景,真实展现古老徽剧对中国戏曲的贡献。该剧由安徽本土老、中、青、少四代表演者同台竞技。其中,年龄最大的近七旬,最小的仅12岁。
徽剧是古老的剧种,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清中期,徽剧风靡全国。乾隆年间,“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这就是名噪华夏的徽班进京。徽剧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它孕育了京剧,中国南北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也都同它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梨园漾徽韵
在上海世博会举办的前夕,受上海电台戏剧曲艺广播《星期戏曲广播会》邀请,徽剧也整装亮相申城舞台。阔别上海20年的徽剧,今夏,用传统艺术的魅力增色现代都市的繁华。传统徽剧《贵妃醉酒》、《出猎回书》、《水淹七军》轮番上演,这三个原汁原味的徽剧传统折子戏,点斑窥豹,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徽剧历史悠久、声腔丰富的特色,充分保留了几百年前徽戏“徽池雅调”的遗韵,同时也代表着徽剧的最高水平。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徽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项目传承人章其祥,虽已年近古稀,但依然风采不减当年,其共鸣音圆亮,低音宽厚,气概威武,尽显徽剧名家风范。演出期间,天气变化无常,许多徽剧的老戏迷冒着大雨到剧场观看演出,掌声和叫好声不绝于耳。
近年来,徽剧先后出访法国、澳大利亚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广泛开拓市场。一位上海本地的戏迷郑先生,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徽剧在上海历次演出节目单,页面虽已泛黄,却无任何折损痕迹。上海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家熙说,徽剧作为我国古老的地方剧种,需要戏曲人的保护和传承。将近20年前看的徽剧还记忆犹新,今天再来品读徽剧,还是那么正宗、有味道。据了解,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也都开始致力于传统戏曲演出和观众培养。已连办3年“长三角名家名剧月”,累计观众逾3万人次,平均上座率95%,他们期待徽剧成为这个舞台常年的座上客。
雅调曲常青
我省首批徽京演员大专班的学员,在接受为期5年正规而系统的学习之后,将于明年7月完成学业,接起唱好徽剧、传承徽剧的旗帜。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留下了许多优秀剧目,省内徽剧国家级传承人共有三人,分别是章其祥、李龙斌和谷化民。但一些剧目濒临失传,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为了使艺术人才能够一代延续一代,相关单位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对徽剧艺术的保护、整理和传承,戏曲不能“没有好角儿,没有好戏。 ”省徽京剧院院长许北雄介绍,剧院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抽出资金设立了徽剧艺术展览室和徽剧艺术资料室,拍摄了部分徽剧舞台影像资料。下一步将有计划,分批恢复多年没有演出的古老剧目,在展示演出的同时录制光盘予以保护。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戏曲观众群存在老龄化倾向,重新构建戏曲的受众群体,是振兴戏曲的要务。戏剧学教授朱栋霖认为,戏曲是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故此,在学校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授是关键。青少年们懂得了民族优秀文艺之美,必爱之;有了对其审美的能力,必赏之。(晋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