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对于许多旅游者来说,仅停留于江南的山山水水,已没什么新意,我们追求的是与她“深度接触”,深入这个城市最具特色的街巷。它们好像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想捕捉其香气和一颦一笑,真正感受它们脱俗优雅的风度,需要用心感受而不是随波逐流…
【关键词】:南京旅游苏州旅游上海旅游
在南京,有一条美丽幽雅的街道,颐和路,它是各种建筑艺术风格的综合,更是一段历史的倒影;在苏州,有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的平江路,从中可以看出整个古城的缩影,还未染上很浓的商业气;在上海,有一条散发着老上海潮湿而暧昧味道的街道,巨鹿路,融浓郁历史与欧陆风情于一体。
这些街巷的动人之处就是无比休闲,闹中取静而别有天地。在旅游手册上你可能找不到它们的名字,但它们是这个城市的别致风景,是这个城市风俗人情的浓缩。错过了它们,你将与一个完美旅程擦身而过。
南京·颐和路 不问沧桑 只为幽雅
南京,最美最悠闲的小路莫过于颐和路了,它周围都极其的繁华,而它却存在于一片嘈杂中,尽显自己的宁静幽雅,整条街道透出神秘的气氛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颐和路不长,从东北向西南不足一公里,却坐落着许多的外国公馆、名人旧居等民国建筑,是南京市内民国公馆最集中的地方。深春的季节里,漫步在颐和路上,不闻喧嚣声,路两旁有着几十年树龄的法国梧桐,绿色都已经化开了,整个马路被包裹在深深浅浅的绿荫里,形成一条拱形的绿色长廊。淡黄淡黄的院墙沿路伸展而去,一幢幢西式洋楼掩映在高墙密林中,风格各异,美式的、法式的、西班牙式的……你几乎找不到一座式样重复的,它们在绿荫的掩映下,清幽雅致,透着独特的历史韵味。如今,昔日的繁华已烟消云散,旧时的达官贵人豪宅大多已成民宅或军队驻地,残梦早已收起,掩藏在青砖瓦屋间,掩埋在俗世尘埃里。
四五月,是公馆区最美丽的时节。许多公馆大都铁门钢锁把守,虽不能如愿进入其中深察细究,但在门外看,依然能感觉到那独特的气息。雪松桧柏在青砖灰墙中,显得更加苍劲挺拔,苍翠欲滴,还有攀援在淡黄院墙上的藤萝叠蔓,偶尔有羞涩探出墙头的蔷薇,让人忽忆起“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句,浑身顿有铅华洗净、气定神闲的感觉。
沿路来到颐和路34号顾祝同公馆,这是三层黄色的法式洋楼。我曾努力想一窥里面的究竟,但最后我能看到的只是抢眼的屋檐和参天的大树:屋檐顶部是两个亮黄色的窄方柱体烟囱,顶楼有老虎窗,院内两株高大的雪松绿意葱郁,并肩挺立。与34号馆相邻的是38号公馆,以前叫颐和路34号,此公馆原是汪精卫住处。如今崭新的黑色雕花铁门紧闭,没有任何公司或单位的标牌,昭示着与寻常百姓家的不一般。
不远处的颐和路15号,原是菲律宾公使馆旧址,一座三层小洋楼,看上去犹如一座古堡的模样。对面的18号是邹鲁故居,砖瓦结构的二层小楼,欧式建筑风格里融入了些许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符号,别有一番味道。最浓重精彩的莫过于颐和路8号阎锡山公馆,这是中西结合的两层洋楼,翘角的屋檐,圆形的大露台,整个色彩明快亮丽。1949年4月14日,李宗仁拔给阎锡山居住,阎及其部分家人仅住7天,就永远地说再见了。
这些有名有姓的公馆中间,还散落着许多说不清掌故、道不明来由的宅子,它们静静地驻守一方,独占一隅,固守一份宁静,独享一份清闲!
不可错过
●39号公馆,坐落在北京西路上,环境非常不错,尤其是小院落,径通幽处。主营私家菜,不过价格不菲。
●Planta ,北京西路72号东洲信息园艺术村内;主要是经营西餐,里面颇有一番情调。
●艳阳天,鼓楼区颐和路2号,是一家很有特色的川味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