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要求落实门票价格“一票制”,不得将不相关的游览参观点捆绑为一个游览参观项目并收费。(京华时报)
临近五一小长假,国内多个景区景点纷纷提价的消息又不断传来,雁荡山景区票价五一起上调,三亚蜈支洲岛景区票价28日起涨40元,而云南石林、陕西大慈恩寺、湖北武汉黄鹤楼等景点更是早在4月1日起就开始上调门票价格。此次发改委通知中特别强调,“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管理的游览参观点不得在法定节假日期间及之前1个月内提高门票价格”。禁止节前集中涨价的硬性规定再次指向旅游市场不规范的价格变动机制。
对于“逢节就涨”的门票价格,发改委曾多次下发“禁涨令”。2008年,发改委等8部委就发布了“1年内景点门票价格只能降不准涨”的禁令。2009年,国家发改委又下文,明确规定旅游景点不得在国庆节前集中上调门票价格。最近,发改委再发通知,要求落实门票价格“一票制”。接连不断的禁令似乎无法消退景区涨价的热情,景区节前调价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
一些景区为了涨价,不断打禁涨令的擦边球,而各地的价格听证会也变成了“听涨会”。例如,去年“一年内一律不得提高票价”的禁令刚一到期,各地景区就纷纷宣布涨价,刚好处于禁涨期限之外,可谓用足了政策。一些地方的价格听证会仅仅是走过场,消费者与景区经营者无法以平等的地位对话博弈,听证会只是让涨价变得更为合理罢了。
景区门票涨价需要考虑百姓的承受能力,不能让高票价阻挡了人们的出游热情。景点价格高低是由旅游市场规律自发调节的,即由经营者定价、消费者自主选择、政府监督引导三方共同作用。而目前景区定价权掌握在地方手里,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缓解财政压力,旅游景区关起门来定价,对发改委禁令置若罔闻,这种权力染指旅游市场的行为已经扰乱了旅游市场秩序。
旅游资源作为具有稀缺性特点的公共资源,属于全体国民所共有,不是某一地方主管部门的赚钱机器。景区的主管部门经常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是风景区主人,随意调价,全然不顾消费者感受和监管层监督,认为旅游资源只要具备吸引力,价格再涨也不怕旅游者不来。正是这种垄断思维助长,才使得门票涨价成为最轻松的牟利方式。
政府指导定价的景区更是具有公益性和社会功能的属性,不能任凭景区与地方关门涨价。与国内高门票政策对照,国外不少风景名胜根本不要门票。即使卖门票,票价也普遍低廉。日本自然景观不收门票,文化景点收费很低。法国著名的卢浮宫、凯旋门等景点也实行低价策略,为的是弘扬民族文化。为何我们的门票价格居高不下并热衷涨价?在五一来临之际,景区管理者该好好思考一下“门票经济”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