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旅游 > 市县播报 > 蚌埠

蚌埠禹会涂山夏兴之地

2020-07-06 09:37:05 来源:蚌埠日报

06_06_1687.jpg

  涂山  张建平 摄

  “五月不居匆匆过,半是从容半是真”。告别小满,迎来芒种,淮河两岸,徐徐的暖风吹拂起阵阵金色的麦浪,送来缕缕丰收的醉人清香,此时,葱郁的绿荫和茂盛的青草更胜过花开。闲来静处,约三五队友,登临涂山览胜,逢时遇景,拾翠寻芳,或沐浴阳光,或畅叙幽情,观尽涂山、淮河之博大宽广,追忆大禹精神的灿烂辉煌。你会发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凌绝顶主峰,千里淮河尽收眼底。荆涂山峡是“长淮三峡”第二峡,也是淮河流域最为险峻的峡谷。千里淮河从桐柏山出发一路向东奔流,穿越荆涂二山时,因山体阻挡回环曲折,形成了“S”形的大峡谷,加大河水流速的同时,也孕育出惊涛拍岸的骇人气势。淮水至此纳芡河形成新的洪流,穿过山峡又与涡水相汇同路奔腾,一切看来似乎都在情理之中,却不知湍急的水流下隐藏着几千年来被大家熟知或遗忘的故事。

  故事的开篇源于涂山。涂山为古淮南道名山,又名当涂山,民间俗称东山,位于蚌埠西郊、淮河东南岸,南滨天河,与荆山隔淮河相望、并峙为胜。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涂山主峰——西峰海拔338.7米,虽不高,却因“禹娶”、“禹会”、“夏兴”于此而闻名天下,光耀古今。涂山广义上是一条山脉,在上古却是一个“国”——古涂山氏国所在地,曾辖有今淮南、蚌埠、怀远、凤阳等地,淮河中下游是其势力范围,政治中心就在蚌埠涂山,有《汉书·地理志·当涂》载:“禹所娶涂山侯国也,有禹墟”为证。据典,大禹生于石纽,崩于会稽,一生足迹遍天下,全国许多地方都有禹迹,而他一生最辉煌的时刻,应该在涂山,诸如劈山导淮、锁无攴祁、娶涂山氏女(也称女娇)生启、三过家门而不入、大会诸侯斩防风氏、华夏兴起等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话和传奇皆起于涂山。

  为缅怀大禹的伟大业绩、涂山氏女的辅佐之功和启开创的夏代伊始,涂山成为后世诸多王侯将相与文人墨客朝拜和游览的圣地,自刘邦立禹庙、司马迁赞涂山,到柳宗元铭涂山、梅尧臣朝涂山;从苏轼歌:“川锁攴(pō)祁水尚浑,地理汪罔骨应存”。黄庭坚诗:“有径直通霄汉外,登临无不是仙踪”。到宋濂记:“临濠古迹惟涂荆二山最著”、邓石如篆刻“旷览平成”石……古往今来,留下了众多诗词歌赋和文化圣迹,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辉耀涂山之巅、淮河两岸。

  今日之涂山不改上古容颜,山、泉、石、涧、迹蔚为壮观,古树可与白云比肩。

  一说涂山山脉。整体走势自西向东绵延,共二十余峰,有登山步道相连。西峰和东峰峻耸,瞰淮矗立,山势雄奇,林泉清幽。其西麓左有象岭,右有狮山。象岭形似象,其下为荆涂山峡;狮山状如狮,后因采石建房、兴修水利,狮山伸向淮河的山体狮子头被毁坏,但不改其雄姿。

  象岭左侧、滨临淮河有小涂山,山势平坦,因部分山体伸入荆涂山峡阻水,曾被切除,现被206国道整体隔于山脉南侧。滨于天河起伏的三山称之九岗。狮山右侧西北麓起小山为九龙坟,杜郢村依山而建。

  西峰和东峰间向北起一岭为绿梅岭。双峰向东经东岭、大梭岭有石门山,因两山如门而得名,山腰上有四门石,天然巨石裂出缝隙,如四扇石门。相传,古涂山氏国的奇珍异宝就藏于此山中。石门山向北起两岭,西为长山,东为次山和洪君庙山,洪君庙山滨于淮河。石门山向东延伸至夹山,有径通南北是夹山口,今合徐高速公路从此山口通过。夹山口东有一独立高峰为独山,海拔221.8米,山势突兀而起,气压洪源。从远观夹山口,面水依阜,西侧石门山至夹山似“犀牛望月”,如观两侧整体山脉,则呈“大鹏展翅”状。

  独山东侧一山形如熨斗叫熨斗山,再东为黑虎山,古称马牙山,像一只盘踞石上、傲啸山林的猛虎。独山脚下、熨斗山北有一塘,东临黑虎山,称黑虎山塘(即独山水库)。黑虎山向北为茨山、蚂蚁山,最北端有两小山滨临淮河,西为周家山,东为许家山。周家山直连蚌埠闸,风景十分秀美。

  涂山余脉尚有三,分别是秦家山、小黄山、张公山,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逐渐成为城中山,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品位平添了鲜活的自然因素。(以上山脉五段据清·光绪《凤阳府志》载,经实地走访调研编写)

  二说涂山名泉。有迹可循的泉水共十余泉,还有若干泉因年代久远,暂无记载和典故。最著名的是号称“天下第四泉”的圣泉,别称灵泉,位于西峰西侧山坡上,背依涂山,面瞰淮河,泉水晶莹澄澈,四时不涸。相传宋朝大文豪苏轼途经此泉,留下了泉上石刻“圣泉”二字,安徽怀远圣泉啤酒厂就是以“圣泉”冠名,曾风靡一时。位于西峰北偏西的登山古道旁有一泉清冽甘醇,晶莹如玉,终年不涸,名叫玉液泉。当游人登山至此泉时,正值渴而思饮之际,掬一捧饮用,顿时甘凉入心,神清气爽,如“琼浆玉液”般,故而得名。

  在涂山东峰北二里许的明月涧有一泉名采和泉,依崖临涧,天然形成,取水煮茶,醇厚甘甜。因此泉深藏峡谷,久经雨水洗礼,泉畔野草杂木丛生,山间小路年久湮(yān)灭,现已不易查找。还有一名泉叫凤凰泉,坐落于西峰南麓石婆婆洼的凤凰尾(yǐ),经朝禹路的彩虹步道就能遇见。此泉水不仅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泡煮香茗清醇甘美,芳香四溢,而且还留有凤凰栖此,喜饮泉水的美丽传说。相传,凤是古涂山氏国的图腾,以龙为图腾的华夏氏族和以凤为图腾的东夷氏族融合成了华夏民族,而“龙凤呈祥”与涂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故凤凰泉也因此闻名遐迩。此外,观音泉、龙门泉、望淮泉、罗井泉、相思泉、冷水泉、彩虹泉、师姑泉等八泉分布于涂山四方,每当雨后,山涧中形成溪流,流水潺潺,叮叮咚咚,或与泉水相通,或擦肩而过,别有一番美感涌上心头。

  三说涂山奇石。因历代祭拜大禹和女娇,山上留有众多石刻,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厚的文化沉淀和美丽传说。朝禹路中段建有歇马亭,亭旁遗存一块约两米高的系马石,是文武百官、文人墨客朝拜大禹路上落轿下马的地方。经千年风雨侵蚀,系马石依然屹立于涂山古道旁。经系马石继续向上攀登,路旁有一块平整的巨石叫卧仙石,可容数人栖卧,相传为大禹娶涂山氏女成家立室的新婚之床。卧仙石旁有一对叫鸳和鸯的石凳,为大禹和涂山氏女促膝长谈、倾诉爱意之所。涂山主峰南坡有一巨石状如一位慈祥的老妇端坐在山崖之上,即启母石,也称望夫石。相传,大禹与涂山氏女成婚后第四天便离家开展治水大业,这一去竟长达十三年之久。涂山氏女坐在崖边终日守候,望夫心切,最终化成了一尊端庄的石像。她还情不自禁吟唱出“候人兮猗”之歌,让侍女站在涂山西坡的巨石上反复吟唱:“等候的人啊,多么的长久……”,侍女站立的这块石头被后人尊称为“候人兮猗石”,据《吕氏春秋》载,这块石头是大禹和涂山氏女爱情的象征,也是我国南音——第一首民歌诞生的地方。

  《史记·外戚世家》:“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兴也以涂山。”大禹与涂山氏女婚配后,生下启的地方,留有巨石名台(yí)桑石,是启生于涂山、成长于涂山的佐证。启在母亲的谆谆教导下,成长为一名胸怀大志的青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文明古国夏朝,终成为一代帝王。

  涂山著名山崖——朝日崖,坐落在禹王宫山门东侧,是古时观日出,览云海的绝妙之地,每当旭日初升,远瞰涂山二十余峰便若隐若现在烟云缥缈中,现该崖被茂盛的古树层层环绕。朝日崖石临大涧,其下是悬崖峭壁,十分陡峻。石上镌刻“朝日”二字,相传为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书。禹王宫山门西南石壁上镌刻有“旷览平成”四个隶书大字,出自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之手。站在旷览平成石上,放眼眺望,淮河穿荆涂山峡,与涡河相遇后滚滚东去,不禁油然而生“涂山岩岩,界彼东国;惟禹之德,配天无极”的雄浑高远之意境。

  禹王宫四周有青龙、白虎、安邦、定国四石,按照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布局,给古庙增添了庄重肃穆的气氛。“四石”峻拔高耸,似伟岸的巨人屹立于淮河之畔,向后人诉说着大禹平息洪水、四海升平、大会诸侯、一统华夏的丰功伟绩……

  四说涂山圣迹。以禹王宫最为著名,坐落于涂山西峰。宫门两旁有巨型石狮镇守山门,左右两侧伫立有“夏皇祖之庙”、“夏之兴也以涂山”的两块石碑,是祭祀大禹和夏人先妣涂山氏女之地。禹王宫始建于汉初,汉高祖刘邦平叛归来路经涂山,观览了诸多遗迹后,命其子刘长督建禹庙,缅怀其功德。刚建成时规模较小,后经历朝历代修缮扩建,形成了前后“五进十殿十院”的建筑格局。时至今日,农历三月二十八——相传大禹和涂山氏女成婚的日子,被定为涂山禹王庙会,并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明代,涂山东峰上始建灵岩寺,又称无量殿,与禹王宫并峙于霄汉间,是沿淮唯一建于山峰顶端的古寺,在淮河流域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文人墨客登临怀古、饱览壮美河山的佳境。后因岁月更替,天灾人祸,灵岩寺众僧相继离去,成为空寺,殿堂房屋被人拆除毁坏,淮上明刹仅剩一片断壁残垣。涂山还建有关帝庙、鲧王庙、洪君庙等宫观寺庙二十余座,现大部分都已变成遗迹。

  今涂山北麓、淮河南岸的杜郢村李家嘴至石巷村韩塘沿一带,是古涂山氏国和当涂县治遗址。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当涂城在(怀远)县(治)东七里涂山北麓下。古涂山氏国,汉为当涂县,属九江郡……”汉武帝刘彻年间,封魏不害为当涂候,国属于九江郡,后降侯国为当涂县。沧海桑田,后世久经淮水侵蚀湮没,迁移到了马头城,今马城街北里许。

  涂山西南的禹会村被天河和淮河环绕,村中发掘一古台叫禹墟,又称禹会村遗址。禹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骨器、蚌壳、农作物种子等,发掘了大型祭祀坑落群和大量磨石,给人们再现了4200年前“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繁华盛世,彰显了安邦定国、天下归一的彪炳辉煌。涂山西南,淮河、天河之间的曹洲湾上有一防风冢,也称防风氏古墓。相传,禹会诸侯,防风氏居功自傲,故意迟到,为严明纪律,大禹将其杀戮,埋于此,当初防风冢高于淮河河岸20余米,民间传说水涨墓高,洪水淹不了防风冢。后因大规模开采黄沙,防风冢最终被夷为平地。

  明代,小涂山上曾建有文笔塔,高二十余米,意在振兴本地学风,多出科举人才,建塔虽与科举无关,但激励了众多学子奋笔疾书,锲而不舍,终于功成名就。同时,文笔塔还点缀了自然景观,又被作为淮上航标方便了过往船只。遗憾的是,该塔在“文革”时期被毁,现已成废墟。清朝,康熙帝生母佟妃的祖墓坐落于涂山西坡圣泉直下的桃花园中,面朝荆山,前依淮水,左有象岭,右靠狮山。现仍有大量佟姓村民居住在山脚下的佟郢子。涂山还留存孙叔敖墓,杨应聘墓,杨嘉猷墓,高慰农墓,李永德道长墓塔等诸多遗迹。

  五说涂山古树。涂山植被茂密,众多树木傲立其中、年代久远。禹王宫内有两株数人方可合抱的古银杏,也叫树中树。相传,宋代苏轼游涂山,看见禹王宫内摩天耸立的两株银杏树苍老古朴,疤痕累累,但枯裂的树心中,又生出了小银杏树,就像老树的子女一般,令人叹为观止。他就躬身打听树的年龄,老道长以古谣作答:“先有树,后有山,禹王问树几千年。”苏东坡暗自称奇,随口吟出一联:“山外有山都如画,树中生树不知年。”树中树由此蜚声遐迩。也有民间传说,两株老银杏树是雌雄双株,为大禹和涂山氏女为纪念新婚大喜而栽种,是象征爱情天长地久的连理树。数千年过去,两株银杏树虽惨遭雷火击焚枯死,但吸收了日月精华、天地灵气,又孕育出小银杏树。禹王宫内还有一棵九龙松,树龄约有390年,为涂山树木中的老寿星。九龙松栽于明万历年间,高六米,九层柏枝,层层叠叠,宛如九层玲珑的宝塔,后树枝被罕见大雪压断,但九龙松仍傲然屹立在涂山之巅。

  今日之涂山,茂密的林木间生长着仙人掌,待五月底花开的季节,一片金黄,色彩炫丽。涂山滨临淮水的西麓和北麓山坡岗,是“怀远石榴”的生产地,盛产红花玉石籽、白花玉石籽、红玛瑙籽等,入口厚重,甜中带酸,余味悠长,深受天南地北的游客喜爱。蚌埠淮河闸、禾泉农庄、花博园、禹王生态园、厚德园等众多景点依山而建,均借助涂山“夏兴之地”的历史人文,融入当代休闲旅游的新理念,成为蚌埠旅游观光的亮点。

  涂山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大禹的丰功伟绩和道德风范,为历代所传颂。2007年,蚌埠市发布了“城市精神”主题词:“禹风厚德,孕沙成珠,务实开放,创业争先”,将大禹精神作为蚌埠城市精神的实质性内容,一直沿用至今。


大美安徽 更多+
文旅安徽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