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包公一直是清正廉明的典型,位于包河畔的包公祠也历经数代多次重修。而在抗战胜利伊始,安徽省政府迁往合肥,当时的省政府就曾经策划了一次重修包公祠的活动,并向社会募捐。但颇具戏剧意味的是,当时的合肥县长隆武功负责筹钱修建包公祠,可还未等到工程竣工,这位隆县长就因贪污渎职被揭发,并被法院判了15年。
省政府策划重修包公祠
在省档案馆中,保留着当时为了重修包公祠而募捐的启事。这份名为《重修包孝肃公祠募捐启》的募捐启事上,详细记录了抗战胜利之初,安徽省省会迁往合肥,省政府为了重修包公祠号令社会各界捐款的时间。
这份募捐启事上,首先对包公的事迹进行了一番介绍、表彰,并重审了修建包公祠的重要性:要弘扬清正廉洁之风。
省档案馆工作人员称,其实这次募捐,是李品仙首先发起的。据史料记载,抗战胜利后,省政府迁至合肥的第三天,时任国民政府省政府主席李品仙就去参观包公祠。看着破败不堪的包公祠,李长叹一声说:“包公是一代清官,不能让他在死后受此冷落,要加以修复。”李品仙当时的想法,在这份募捐启事中也进行了记录:“行见祠宇重新,先哲遗风不泯,品仙等不胜踌躇之至。”
在这份募捐启事上还记录着当时包公祠的场景,“肥城之南,公之祠在焉,背城峘而面河流,河中满植藕荷,蜿蜒数里。”祠内供公之塑像,及石刻之石像,公族人之居此者,岁时为蒸尝之奉,祠之左右,有厅堂亭榭,供游人之休息。屋宇轩敞,花木扶疏。极清悠之胜。时当盛夏,则荷红映日,碧莲接天,凉风徐至,芳香四溢……
县长主持重修包公祠
据省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位于如今包河公园内的包公祠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包公祠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重大的修缮达十几次。但今天看到的祠堂建筑是清代光绪年间由李鸿章筹银重建的。太平天国时期,这座包公祠在战火中化为灰烬;清光绪八年(1882),李鸿章因母亲病故回乡丁忧,数次踏访包公祠,看到自己少年读书时流连忘返的包公祠变成了一片废墟,心中充满着无限的惆怅。李鸿章便筹白银2800两加以重建,规模依旧,只增添了东西两院。并写下一篇《重修包孝肃公祠记》刻石于祠后。
清朝灭亡,接下来的20世纪初又遭遇了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合肥沦陷,战火不断,包公祠失修。包河河床淤塞,包河南岸附近变成了一片乱葬岗。
抗战胜利后,李品仙在省会定于合肥后的第三天,决定重修包公祠后,并着令他的亲信、合肥县长隆武功筹款,重修包公祠。虽然据史料记载,隆武功对于拿出这笔钱表示困难,但他还是不敢违背李品仙的命令。
社会名流倡议募捐
由于当时经过战火洗礼,合肥已经没有多余的财政。于是,隆武功想到了邀请军政要员、社会名流发起倡议,由社会各界捐钱重修包公祠的点子。
在这份募捐文书上,详细注明了号召大家募捐重修包公祠的社会各界要员的名单。带头的便是时任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此外,还有时任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秘书长黄同仇、民政厅长韦永成、财政厅长桂竞秋、教育厅长汪少伦等政府要员。除此之外,还有大批社会名流达数十人。
为了使这场募捐活动显得公开透明,在这份募捐启事上,还特别用几行小字标明了:“捐款的汇款汇入合肥县县银行,并给予收据。”“捐款无论多寡,原册必须交还。捐款收到后给予收据,并登报鸣谢。”
县长因贪污锒铛入狱
如今,我们无从知道这次募捐,募到多少钱,如何进行修复。据史料记载,此次重修包公祠的活动最终以匆匆了事收场。第二年6月,包公祠修复告竣工。祠堂原貌未动,只是将祠前的山门和祠旁的流芳亭拆掉,将通向祠堂的小路扩大,其余的并没有太大的变动。
据省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就在的第二年,负责为包公这位大清官修建祠堂的合肥县长隆武功,却因为此前的贪污罪行而锒铛入狱。原来,隆武功此前在担任合肥县长时,因贪污渎职,被合肥本地士绅揭发。尽管隆武功是李品仙的亲信,可迫于各方压力,还是着令将其调查送审。最终,这名县长被合肥地方法院以贪污渎职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褫夺公权10年。
随着隆武功县长的锒铛入狱,加上此后内战爆发,这场抗战胜利后重修包公祠的举动,以匆匆走了一个过场收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合肥市人民政府规划在包河附近修建公园,1954年成立了包河公园修建委员会。此后移走附近的墓地,在两岸进行园林建设,1956年重修了包公祠,并且将岛连上河岸。文化大革命中,包公祠遭到严重破坏,多数雕像被毁。1979年以后重修,1984年合肥市政府开始利用护城河的水道和周围公共景区修建环城公园,包公祠的建筑被点灯亮化,如今的包公园已经成为合肥市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