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随着最后一条冬眠扬子鳄被安置进越冬房,在宣城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000多条扬子鳄完成越冬转场。由于今年保护区人工繁育扬子鳄迎来“生育高峰”,是往年的两倍多,“国宝”扬子鳄遭遇严重“住房难”。越冬房不够用,不少扬子鳄住进了走道,孵化池“鳄满为患”。
【鳄满为患】
暖房不够,走道安身
到昨天下午,历时一周左右的扬子鳄越冬转场工作全部完成。 8000多条扬子鳄将在20多间越冬房里度过近4个月的漫长冬天。
在扬子鳄越冬房里,面积不到3平米、深度80厘米左右的越冬池里,十几条扬子鳄“蜗居”在内。而能够进入越冬池的扬子鳄已经享受了VIP待遇,由于越冬房面积紧张,有些只能住进走道。 “工作人员把走道加上护栏,做成临时越冬池。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随着人工繁育扬子鳄技术的逐渐成熟,繁殖研究中心“鳄满为患”由来已久。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余本付告诉记者,今年,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鳄鱼“生育高峰”。“往年一年新繁育扬子鳄1500条左右,今年孵化出3000条左右的小鳄鱼。 ”
【解决之路】
扬子鳄回家,或许是出路
记者了解到,每年拨发保护区的饲料费是15万元,而1万条扬子鳄每年要吃掉200万元左右。这些年除了利用各种项目经费进行扬子鳄繁育研究及各项基础建设,管理局还通过各种方式广开财路,“以鳄养鳄”。如“中国鳄鱼湖”给保护区带来每年百万左右的门票收入。
但即便如此,余本付告诉记者,随着越来越多的扬子鳄成年进入生育期,中心的扬子鳄数量逐年增长,经费压力依然很大。
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积极筹划的“扬子鳄回归扬子江计划”,被认为是破解目前难题的一条探索之路。余本付告诉记者,在人群密度不断增加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到哪里去为扬子鳄再找一个“家”,是目前最大的问题。(记者刘媛媛、通讯员刘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