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遗址地点
沿着环巢湖景观大道行至烔炀镇境内,“唐咀水下遗址”的标识牌提醒您,此处巢湖碧波之下沉睡着千年的文明。 “陷巢州”的传说由来已久,巢湖市文物管理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巢湖市将围绕这一水下遗址打造景点。目前虽然只是在遗址地点的岸边树立巨型解说石碑,但未来有望展现“人在古城走,鱼在身边游”的景象。
在唐咀水下遗址岸边将立起一座石碑,上面将会刻有水下遗址的解说词,包括‘陷巢州,涨庐州’的传说等,这块讲解石碑高2.3米,长9米,象征着史书记载的“陷巢州”发生时间为公元239年。
昨日,记者从巢湖市文物管理部门了解到,目前,石碑的造型以及石料的材质等细节正在进一步商讨之中。
巢湖市旅游部门透露,下一步,在环巢湖观光大道北侧还将开辟一块空地,沿湖石岸也有可能改造成仿古城墙,当然,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也会跟上。
巢湖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关于水下遗址,他们讨论了很多方案,也邀请了全国知名的设计公司对水下古城项目进行全面策划,目前都没有最终确定下来,只是有各种设想而已。 “比如做成类似于海洋馆一样的,游客可以在水下的玻璃过道中看古城,鱼儿就在游客身边游过。 ”该负责人说,打造景点的前提是不能破坏遗址,可能会在岸边建设展览馆,或者在湖中人造几个小岛丰富景点内容等等。
据了解,在巢湖旅游十大工程中,围绕水做文章的项目还有规划中的“水博会”,总体的构思为创新举办世界水休闲博览会,打造集“水会议会展、水休闲运动、水文化娱乐、水主题度假”四大主题的博览会活动。(记者 孙超、马飞、欧阳徐中、喻学超 文/摄)
新闻附件
神秘消失的居巢国都城
古居巢国是殷周时期的重要方国之一,《尚书》中有两处记载, 《左传》中有九处记载,青铜器《班簋》以及《鄂君启节》的铭文都有记载,但后人在以历史文献考察这一古国的都城时,发现它的消失始终有一些难解之谜。
相关新闻
“陷巢州”不只是个传说
巢湖水下或确有古城尚待国家水下考古队来揭开面纱
巢湖水下是否有古城?“陷巢州”是否确有其事?从2001年12月巢湖唐咀发现大量堆积陶片开始,这样的疑问就一直萦绕在考古人员的心头。后来,有关巢湖水下遗址的考古研究成果通过国家专家组认证。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省考古所首次对安徽水域的文物进行摸排,更是基本确定了巢湖水下古城的方位。省文物考古所希望通过和国家水下文物保护中心合作,揭开巢湖水下古城的神秘面纱。
陶片暴露“水下古城”
2001年冬季,巢湖正处于枯水期,一位年过六旬的老汉走在湖边。湖边裸露着的许多陶片引起了他的注意,哪来的陶片呢?
很快,巢湖唐咀发现大量陶片的消息传到当地的文物部门——巢湖市文物管理所。2002年7月,巢湖市文物管理所从附近村民手中征集到陶器、铜器、银器共260件,最早的是商周时代(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斧、石锛,最晚的是王莽时代的钱币。
专家研究认为,大约终止于1800年前的这个遗址,完全与历史记载的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发生的“陷巢州”年代相吻合。有关学者还把它与历史记载中的古居巢国联系在一起。不过,专家表示,这一遗址是否就是居巢国,尚待全面系统的科学考古研究后才能下结论。
“陷巢州”传说获印证
2008年,第三次文物普查启动,省考古所为了摸清安徽水域的水下文物点情况,特地对安徽水域进行排查。省文物局、省考古所对巢湖四方城、东库门、唐咀等几处水域进行了调查,发现水下文物点40多个。其中,巢湖水下古城基本成为不争的事实,因为除了大量陶瓷残片,当地老渔民回忆,曾看到湖底有四方形城墙,墙高2~3米,有南、北两个石砌城门。
省考古所调查时也发现该处湖底异常坚硬,水下极有可能真如传说的那样,存在一座古城,“涨庐州、陷巢州”的传说进一步得到印证。
“水下古城”待揭面纱
省文物管理所宫希成副所长告诉记者,省文物局、省考古所特地做了《2012年安徽水下文物考古调查工作方案》,上交国家文物局,但因为国家水下考古队时间安排不过来,这个方案暂未获批准。人们要想真正了解巢湖水下古城,还需要耐心等待。
据了解,我国能从事水下考古作业的,只有国家水下考古队一支队伍。
宫希成介绍,水下考古专业性及危险系数更高,目前我省只有一名考古人员具备水下考古资格,全国也只有百人具备资格。省考古所唯一具备水下考古资格的工作人员,名叫张辉。他告诉记者,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水下考古人员,必须具有十八项全能,即开放水域潜水、紧急第一反应、高氧潜水、救援潜水、船潜、夜潜、深潜、水下导航、水下搜索寻回、水下摄影等。(记者 王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