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旅游 > 市县播报 > 马鞍山

马鞍山:跨越五千年 璀璨凌家滩

2023-01-17 10:48:36 来源:马鞍山日报

  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资料图)

  2022年1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2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收获”入选。同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

  凌家滩遗址位于含山县铜闸镇长岗村,是一处距今5800年至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凌家滩文化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凌家滩文化在崧泽晚期至良渚初期阶段,对长江下游的玉、石器制作和社会发展、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形成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考古发掘持续开展

  凌家滩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1987年以来,凌家滩遗址先后历经14次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约7000平方米,出土文物3000多件。遗址有内、外两条壕沟。内壕与裕溪河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内壕以内是主要的生活区,面积近50万平方米。外壕仅有西段和北段西部。内壕以北为墓葬区,处在岗地的最高点,以一处略呈方形的祭坛为核心。在祭坛之上和周边,分布着数十座墓葬,随葬品以玉石器为主,比较有代表性的玉器有人、龟、版、鹰、龙等。

  2019年,凌家滩遗址被纳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重大课题,并作为长江流域5处区域核心聚落之一被纳入新一轮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课题中。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0年至2022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本体开展了勘探,并对位于岗地东南端的大型红烧土遗迹片区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2000平方米,取得了重大收获。作为良渚文明的源头之一、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和关键地点,凌家滩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为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关键的资料。

  遗址保护不断筑牢

  一直以来,凌家滩遗址管理处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力度、提升展示阐释水平、强化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水平。

  多年来,凌家滩遗址管理处认真贯彻落实文物保护“四有”工作要求,通过人防、物防和技防相结合,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巡查监管体系,建立四级文保网络,坚持常态化、全时空文保值班制度,全年无休地守护遗址。同时,高标准实施了一批文保和配套项目,基本建成了一座集保护展示、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大中小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二课堂。

  凌家滩遗址管理处对接央视、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先后拍摄了《解密凌家滩》《跟着课本去旅行》《考古公开课》等专题节目;开展了“凌家滩考古研学游”“千名学子看含山”等公众教育活动40多场;积极提炼凌家滩文化内涵,探索开发旗袍秀《玉魂国魄》、歌曲《玉见凌家滩》、凌家滩文物表情包等凌家滩文创产品,多方面、多维度挖掘和阐释凌家滩文化价值。

  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

  跨越五千年,璀璨凌家滩。2006年以来,凌家滩遗址先后被纳入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重要大遗址保护规划。2013年12月,凌家滩遗址进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16年,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了《安徽省凌家滩遗址保护条例》,这是安徽省首部也是唯一一部大遗址保护条例。2021年,凌家滩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大遗址保护为核心,遗址公园规划面积3.35平方公里,计划投资20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本体保护展示(含墓葬祭祀区、红烧土块区、手工作坊区、内外环壕、东西居住址等)、防洪工程、安全技防、文明探源、考古工作站、环境整治、村民搬迁、服务设施(入口游客中心、停车场、遗址博物馆)等,以“彰显华夏玉文化,探源中华古文明”为主题,努力将该遗址建设成融遗址展示、考古研究、农耕生产、生态游憩、文化教育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研学旅行目的地。

  目前,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初步开放,累计投资约8.5亿元,建成研学基地、遗址核心展示区、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正筹备推进凌家滩博物馆建设。公园自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约9000万元。下一步,凌家滩遗址管理处将继续做好凌家滩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转化、考古研学小镇及遗址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遗址申遗等重点工作,切实提升文物保护与运营管理工作水平。(苏自山 通讯员 过其保)


大美安徽 更多+
文旅安徽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