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旅游 > 市县播报 > 马鞍山

马鞍山:决胜脱贫奔小康的“含山实践”

2020-07-06 09:50:20 来源:马鞍山日报

1.jpg

  太湖村利用产业扶贫资金改造旧村部和闲置校舍,租赁给一家文化公司建设真人CS游乐项目。

2.jpg

  陶厂镇黄桃产业扶贫基地鸟瞰

3.jpg

  白衣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虞伟(右)在了解茶叶生长情况。

4.jpg

  六衖村重点发展旅游扶贫产业

  编者按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这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这是2020决胜决战的伟大目标。

  干部群众铆足干劲,扶贫产业落地生根,兜底保障网越织越密……在马鞍山,收官之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冲锋号早已吹响。

  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委部署要求,聚焦使命和责任、聚焦质量和成色、聚焦作风和作为,铆足劲、拼全劲,集中优势力量,发起最后总攻,安排部署18项重点脱贫攻坚任务,确保高质量完成年度脱贫目标任务,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市各级各部门,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把脱贫职责牢牢扛在肩上、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射雕箭落著弓抄”的精准,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向着贫困的最后堡垒发起最后的冲锋,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和贫困群众一起携手奔小康,一江两岸铺展绿美富乐新画卷。

  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今年上半年,本报记者努力践行“四力”,深入全市决战脱贫攻坚第一线,见证全市脱贫攻坚的坚实步履,记录全面小康建设背后的拼搏和奋斗,感受人民群众生活的巨大变化,采写了一批深度报道。今天推出第一篇:《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农人进村入乡决胜脱贫奔小康的“含山实践”》。

  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农人进村入乡

  决胜脱贫奔小康的“含山实践”(记者陈邦兵)

  仲夏时节,万物葱茏。

  赏美景、吃美食、住民宿、买特产……今年的端午节三天小长假,含山县铜闸镇太湖村迎来一拨又一拨周边自驾游客。汤和谐院农家乐的负责人任荣,一边照顾农家乐的生意,另一边还要打理青舍民宿。“早在节前,所有民宿房间就被游客预订完了。”任荣高兴地说,生意和五一假期一样红火。

  整个太湖村都在忙碌中。在太湖村电商扶贫中心,货架上地产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负责电商运营的“店小二”王凤一边关注着淘宝店动态,一边对客户订单进行打包,“几天后,这些含山产的农产品就会端上南京、上海人家的餐桌。”

  常态化疫情防控慎终如始,大决战脱贫攻坚鼙鼓动地。今年以来,含山县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念好“山水经”,打好“生态牌”,走稳“致富路”,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毅力,“射雕箭落著弓抄”的精准力,“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斗力,决战脱贫攻坚。

  精准脱贫拔穷根,步稳蹄疾奔小康。2014年,含山全县共有15个贫困村,8037户1.36万名贫困人口,到2019年,1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未脱贫仅剩8户24人。在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的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含山县分别取得了“好”、“较好”、“好”的等次。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含山县委书记夏迎锋表示,含山含水是大自然馈赠的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含山县紧紧依托绿水青山,立足长远、着力长期、突出长效,将脱贫攻坚与文旅兴县战略有机融合,将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根本之策,鼓励产业兴乡、市民下乡、能人回乡,引导新产业新业态新农人进村入乡,创新精准扶贫路径,释放三农改革红利,汇聚乡村振兴合力。“决战决胜之年,我们将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大决战的状态、倒计时的节奏,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书写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含山答卷。”

  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农人进村入乡

  决胜脱贫奔小康的“含山实践”

  A

  新产业释放新动能汇聚长效“造血”强动力

  风和日暖,山林竞秀。4月28日,在含山县清溪镇白衣村的黄金叶茶园里,由当地贫困户组成的采茶工正在忙着采茶。

  让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虞伟欣喜的是,200亩的村集体白茶园,今年开始小规模试采,“随着茶树生长,以后产量将逐渐提高”。

  这一天,也是虞伟驻村三周年的日子。三年前,刚来白衣村的虞伟,一路颠簸一路看着1万多亩的山场,动起了心思——要脱贫致富,除了发展特色农产品,还得有个主打精品产业。

  “在这里承包的浙江安吉种茶大户告诉我,这里生态环境好,土壤矿物质含量高,和安吉不相上下。”这让虞伟有了底气,他一方面游说种茶大户,另一方面开辟村集体茶园搞示范,以龙头企业带动,村集体、大户共同打造白茶产业。

  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如今,白衣村的茶园规模已超2300亩,其中,村集体茶园达303亩。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0.8万元,带动村民稳定就业3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23人,人均增收1620元。

  “随着茶叶种植、制作、销售产业链的形成,我们将突出特色打响品牌,让白衣茶叶香飘万家。”虞伟对全村脱贫致富充满信心。

  同样充满信心的,还有含山县聚特鲜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吕才和。

  位于陶厂镇的“聚特鲜”黄桃产业扶贫基地,260亩11000多株黄桃树,郁郁葱葱,长势良好。这批黄桃树是由上海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培育,品质高,口感好,明年就可以丰产。

  “为实现良性发展,基地采取了‘四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即‘合作社+龙头企业+电商+贫困户’。”陶厂镇人大主席黄荣华介绍说,合作社是由全镇53户贫困户利用扶贫小额贷款248万元,组建成社。龙头企业由陶厂锦绣私园家庭农场牵头并提供技术指导,电商经营则由“含山县乐淘淘电商创业园”负责。

  新产业新模式释放产业扶贫新动能。占地3000亩,位于陶厂镇垱子圩的大渔滩“金稻渔”产业扶贫基地,则对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进行了积极创新探索,采取了“3+10”模式,“3”是指经营主体、村农业发展公司、贫困户三方联动;“10”是指10个行政村分别以村现代农业公司名义投资20万元入股。基地目前带动152名贫困人口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等年增收2万多元,每村年分红4万元,还享受相关奖补政策。

  以“三变”改革促“三农”跃升。含山县三龙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是2019年8月建立起来的新型集体经济实体,由环峰镇三龙行政村、含山县供销合作社、三龙养羊专业合作社作为主要股东,同时吸收个体村民入股。仅在当年,就销售育肥羊395只,销售产值55万元,实现利润15万多元。合作社还安排7名贫困人口和12名非贫困人口就业,每名就业人员增收1万至1.5万余元。

  “加强农村‘三变’改革,推动产业进村扶贫,其目的就是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走出产业扶贫新路径。”含山县扶贫办主任叶声桃介绍说,截至目前,全县15个贫困村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高效特色主导产业,已建成太湖村、白衣村、毛滩村等7个“一村一品”专业村。

  B

  新业态赋能新农村激活脱贫致富新引擎

  2019年,任荣在汤和谐院农家乐基础上,开始进军山村民宿市场,当年10月青舍民宿一号院正式营业,结果一房难求。于是,任荣决定扩大规模,又盘下一栋房子,目前已拥有16间客房。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任荣开始怀疑自己的扩张计划。

  不过,随着疫情形势好转,3月份复工以后,民宿需求开始稳步上升。“从‘五一’到现在,民宿生意非常红火。”任荣说道。

  民宿老板任荣高兴,76岁的困难户杜少琴也很高兴,她家5间房子原来破旧不堪,还漏雨,现在租给村里整修一新后办特色民宿,“没想到,这些破房子还能收租钱,真好。”

  随着个性化休闲时代的到来,乡村旅游已经超越传统农家乐形式,休闲农业、个性民宿、农耕体验等新业态、新产品层出不穷,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更多新活力。

  全域山水“绿游游”,致富花开金灿灿。

  含山县立足丰富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优势,系统谋划推进产业扶贫乡村振兴、文旅兴县战略,打造“绿游游”产业扶贫品牌,实施以“万亩花果园、千户农家乐、百家民宿房”为主要内容的“绿游游”乡村旅游扶贫产业,目前累计建成10870亩茶园果园、53家农家乐、7家民宿房,探索了自主发展、村村联合、村企合作三种模式。如铜闸镇太湖村利用产业扶贫资金改造旧村部和闲置校舍,租赁给一家文化公司建设真人CS游乐项目,每年获取租金收入7万元以上。同时,还利用村集体闲置土地和自有资金入股该项目,每年获取固定分红收益。

  “四年前村集体收入为零,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21万元,今年预计达30万元。”太湖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杨世木介绍说,村民除借助乡村旅游产业增加土地流转收入、房屋出租收入、农产品销售收入外,村里发展起来的一批特色旅游项目和利用旅游收益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已吸纳数十名村民和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助力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的,还有互联网。“互联网+农业”深度改变了乡村商业生态,电商平台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无限新能量。

  连日来,陶厂镇司徒村电商服务站工作人员贾宏庆,一直忙着淘宝店的生意。“我们这里的优质农产品,特别受欢迎。”贾宏庆告诉记者,2019年,该电商服务站总销售额达30万元。

  “电商服务站通过‘你种我销、你养我卖’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和村民受益,其中2019年帮助15户贫困户销售农产品2.13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3万元,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420元。”司徒村党总支书记袁健介绍说,今年,该村将积极建设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重点打造“陶厂司徒”自有品牌,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农村电商这一新兴业态如何在农村致富奔小康中“大有可为”?含山县昭光镇大宣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陈后方选择了创新模式——“电商+供销社”。

  2019年5月来到大宣村,在大力发展扶贫产业的同时,陈后方把发展电商作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通过电商这个平台,村民的稻米、花生、鸡鸭鹅蛋、菜籽油、水产品都变成了网红商品。

  伴随着电商经济的壮大,如何规范管理提升效益,激发大家的积极性?陈后方决定组建供销社。2019年12月23日,振兴大宣供销社正式成立。每10股中,含山县供销社占2股,大宣村集体占3股,5名村聘的干部各占1股,这大大激发了大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以后大宣村的电商,还会卖上新鲜的湖羊肉。”刚来大宣村,陈后方就带来了一个精心谋划的扶贫产业——湖羊养殖。从资金到场地,从饲养原料到销售,很快全部打通,“今年7月份首批350只湖羊进场饲养,年内就可见效益。”

  作为含山县15个贫困村之一,大宣村全村贫困户80户171人,2019年村、户都已经出列。

  “物流配送体系迅速进入乡村,为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叶声桃介绍说,目前全县优化调整15个贫困村电商服务网点,建成6个综合服务点、9个便民服务点,升级改造网点经营场所,配齐电脑、货架等硬件设施,培训电商服务网点经营人员41人次,今年前四个月累计实现销售额90余万元。

  C

  新农人点亮新农业

  培育乡村全面振兴领头雁

  山清水秀,鹭鸟翩飞。四月的含山县环峰镇东山行政村小河村,如同一幅田园画卷,徐徐铺展。

  4月27日下午,安徽联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平,正忙着指挥农业工人灌溉,“早稻春耕已经结束,近期雨水少,需要进行灌溉作业”。

  与此同时,在联邦农业的扶贫车间里,几名工人正在加工副产品小米锅巴和纯粮酒。

  2012年,在深圳经商多年的王传平,毅然回到家乡小河村,当起了“新农民”,创办了安徽联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先后流转3100亩土地,致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通过几年的努力,王传平的“小河村”牌有机稻米,打响了含山大米的品牌,2019年销售收入达到1100多万元,“稻米除销往周边城市外,还远销上海、广东等地”。

  “我们的稻米都按照有机、绿色、标准化、无公害的标准生产。”王传平自豪地告诉记者,在水稻种养方面,公司已拥有9项专利。

  发展新型农业带动家乡贫困人员脱贫致富,一直是王传平的梦想。以“绿色稻农”为依托,王传平带领公司与全县10多家大中小各类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合作,通过融合“小河村”品牌和“含山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大力推广“品牌+龙头企业+订单基地”的带动模式,推动贫困村产业发展和贫困户增收。

  “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未来新型农业前景不可限量。”王传平的目标,是打造绿色生态田园综合体,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新时代的新农人,挑上了“金扁担”。

  “我们积极探索实践‘能人兴村’战略,充分发挥能人在产业扶贫、技术扶贫、智力扶贫上的作用。”叶声桃表示,含山县积极鼓励各种能人返乡创业,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脱贫攻坚以来,我县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全县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按照中央、省、市的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举全县之力,施非常之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百米’。”含山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孙信滨表示,通过实施产业、教育、健康等“八大工程”以及推行户容户貌“四改一亮”、“四个一”人居环境整治等特色做法,努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持续增收,为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一人提供长久动力。“全县贫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底的3193元增至2019年底的11617元,增长263.8%;全县1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出列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平均22.45万元。”(摄影记者苏自山)


大美安徽 更多+
文旅安徽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