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旅游 > 市县播报 > 合肥

合肥“文化+创意” 点亮城市小康绮梦

2021-01-18 09:38:40 来源:江淮晨报

  文博会上展出的感知型摄像机。

  “水墨安徽 AI盛景”体验项目。

  建华文创园。

  博物馆文创展。

  2020年合肥文博会人工智能产业链展区,展出的无人机。

  2020年合肥文博会文旅展区,精品民宿展示。

  长江180艺术街区。

  2020年合肥文博会上亮相的“会呼吸的伞”互动艺术装置。

  合柴1972。

  粮仓·1952。

  中国(合肥)工业设计城。

  当“创新”“科技”将合肥点缀得日益耀眼,“创意”也在不断描绘着城市文化肌理之美,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点亮小康绮梦。“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工厂改造”“文化+乡村”……厚重文化变成生产力,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硬实力,文化创意正日益成为合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有力支撑,推动着合肥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发展。在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的当下,合肥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未来可期。

  文化“碰撞”工业 书写老工厂区“文创新生”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独家记忆,四牌楼、逍遥津、南薰门是合肥的城市记忆,柴油机厂、恒通机械厂、藕塘工业园也是合肥的城市记忆。

  1964年,当时还属于合肥近郊的合安路14号,被选定为合肥监狱的新址。虽说是监狱,这里却有着不一样的新生:1969年,监狱里的技术人才开展试验1105型号柴油机生产,此后生产规模越来越大扩建了厂房,并在3年后与白湖修配厂合并,监狱名由原先的“合肥砖瓦厂”更名为“合肥柴油机厂”。

  1978年,合肥柴油机厂成为机械工业部生产“135型柴油机”的六个定点厂家之一,并且产品质量是六厂评比中最高的。1987年,其自主品牌阀门件获得省优品牌,产品畅销国内外,被授予“出口创汇先进单位”。“合柴厂”见证了合肥工业崛起的辉煌,见证了合肥从工业制造到工业立市,再到中国制(智)造、家电之都的铿锵步伐。

  2018年,合肥监狱迁址。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保留曾经的回忆,让它焕发新的生机?合肥市以文化建设的大视野、大格局,将柴油机厂旧址改建为“合柴·1972”工业记忆小镇,让它成为城市的“老底片”和“新名片”。遵循柴油机厂原有肌理,项目在改造过程中保留岗楼、穹顶、烟囱等工业遗址,进行二次设计和改造,力求在老旧厂房里窥见曾经的老合肥,在物件变迁中感受时代发展力量。

  合肥曾诞生了中国第一台DVD、第一台仿生搓洗式洗衣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合柴·1972”的首期改造中,打造了彰显家电发展的“合肥家电故事馆”,这里能搜寻到合肥家电工业发展的脉络和荣光。馆区内设有老家电故事馆、智能家电展示馆、合肥情景街、手工艺品区以及图书城等主题版块,老式家电、旧式小卖铺、电子维修店、无线电厂流水线等仿若“穿越”历史回到过去,家电行业顶尖品牌汇集引领家电行业先锋潮流,最新奇、最高端、最前沿的科技体验彰显合肥“家电之都”的创新风采。蝶变后的“合柴·1972”,浸润着宜人的温度,流动着艺术的魅力。

  作为安徽省首个工业改造试点,原恒通机械厂区在改造过程中既保留了工业文化特色,又植入了创意文化“基因”。项目按照“提升老街区、培育新街区、创建名街区”思路,遵循“建筑形态有记忆、产业业态有特色、文化文态有传承、区域生态有支撑”原则,打造为集创意办公、文创展示、公共阅读、体育健身、教育培训、创意影院、配套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长江180艺术街区”,成为“创意办公分享地、文艺潮人集聚地、艺术生活体验地”。

  曾以工业产业闻名合肥的藕塘工业区,以老工业遗存为特征,融合多种创业业态,打造“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文化产业平台“建华文创园”。作为庐阳区的首个文创园区,建华文创园被誉为“放倒了的写字楼”,其内汇集了一批与信息服务、家居设计、动漫设计相关的文创企业,其中不乏行业“独角兽”企业。建华文创园已然成为合肥的一张文创名片。

  鲜艳的色彩、工业风的旧建筑……这些历经沧桑的地方,不仅没有被人们遗忘,反而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为合肥的文创产业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工业设计城”促成果转化 助推文创产业升级

  对于制造业领先的合肥而言,工业设计不单单是作为创意文化而存在,更被视作推动制造业升级的工具。如何才能将它在这方面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中国(合肥)工业设计城应运而生。

  坐落于蜀山经济开发区的工业设计城,是合肥市规模最大的工业设计产业和国际高端人才集聚区,是省市区联合共建的科技创新高地。自2016年“开城”以来,工业设计城在招商引资、服务企业、产业链运营等方面,勇于打破常规、强力整合资源,运用国际化的战略思维,赢得了国内外工业设计企业、工业企业设计研发中心等企业的信任和支持,为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奠定了基础。

  几年来,工业设计城着力引入企业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企业和上下游服务商,建设集产品设计、科技创新和技术交流、产品交易展示、人才培训、设计大赛、专题论坛和成果转化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已先后引入了150多家企业入驻,其中,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7家,中国十佳工业设计公司3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8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6家、合肥市十佳工业设计公司(团队)12家。工业设计城国际化的产业发展定位,还吸引了德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国际化创新设计中心的关注,也有入驻集聚发展的意向。

  实现和造就无数设计研发成果就地转化,是工业设计城产业集聚发展的初衷和发展目标。截至2019年底,工业设计城内有15家企业获得131项国内外工业设计大奖,其中包括德国红点、IF、美国IDEA(工业设计优秀奖)等,是全国获奖最多的工业设计产业园区之一,初步完成139项重点设计研发成果落地转化工作,部分成果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工业化项目。

  一款圆润的焖烧杯,经过工业设计城设计人员细致的市场调研和重新设计,上市后一炮打响,首年销售量达100万只,销售额达6000万元,打破了该类产品由进口商品独霸天下的格局。

  第一家入驻工业设计城的合肥羽创易高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自2016年起与合肥一家企业合作后,启动品牌产品形象(BPI)规划与设计。合作仅2年多,该企业的产品产值就提升了30多亿元,成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工业设计城入驻企业鼎典工业设计有限公司,与高新区一家环保企业合作,对产品线进行梳理后重新规划设计和研发,打造出全球首款机动车尾气立式遥测设备,致使该企业当年营业总收入比上年增长60%。

  工业设计城重点入驻企业国海科技有限公司,设计研发了“新一代新能源智能旅游房车”,该项目早已成功实现就地转化。随着其首批20台房车下线正式走向市场,标志着合肥已跻身我国重要的房车生产基地,实现智能房车“合肥造”。

  设计城的行言产品设计公司,研发了以聚能焖烧锅为代表的产品,其“圆形寿字纹”设计以线条环绕不断,很好地应对了产品多种材质,“国风”风格的外观设计也广受好评。该产品从研发到面世,一直备受关注。

  与此同时,工业设计城还不断探索传统产业转型新模式,打通企业与市场链接的通道,补齐地方产业发展要素与基础生态,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随着5G商用程度的推进,将使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创意文化产业中,进而带动创意文化产业生产要素与产品的数字化,实现高效流通,推动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构建全新的基于数字化的广泛连接的文化创意生态系统。

  如今,合肥已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合肥重点产业链,立足于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不断加快发展创意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从而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创意碰撞历史 文化火花闪耀新生

  在历史上,巢湖曾有“九头十八嘴”之说:湖岸浸泡在水中,岩石伸入湖中成半岛,被居民形象地称为“嘴”。在六家畈附近,便有一处石材鲜红的“红石嘴”。1952年,繁华的六家畈新建粮仓,就近从红石嘴取材。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粮仓早已破败不堪,唯有红石头色彩依旧。正是这红石头,为老粮仓带来“新生”。

  在普通人眼中,粮仓是时代的“遗物”,破败不堪。可在设计师眼中,这座老粮仓是合肥地区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红石头垒砌的粮仓,呈现出典型的江淮建筑风格,集浓厚的历史印记和独特的地域风貌于一身,可谓不可多得的璞玉。来自上海的设计师,用现代的设计语言与老粮仓“碰撞”,将“国际范”的风格元素与老建筑的布局结构重叠,进行了一次昔日与现代的深度融合,让它以“粮仓·1952”的身份重回大众视野。

  在设计、建造过程中,“粮仓·1952”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建筑的地域风貌和历史痕迹,融入很多老物件、老特色。如今,两间谷仓已“变身”为艺术展区,成为全国书画和美术爱好者的聚集地,源源不断地吸引艺术家入驻签约,他们创作的艺术作品陈列在整个艺术区的各个角落。园区内还打造了“味兰书屋”,该建筑是根据原有的旧楼复建而成,其内挂着的每一件画幅、陈列品都是艺术品,入口处挂着的牌匾也是从皖南地区“淘”来的老物件。

  老粮仓“涅槃”为艺术殿堂,自2017年对外开放以来,“粮仓·1952”连续举办了全国人文赏石艺术展、水墨名家作品展和耕读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源源不断的游客来此“打卡”,对他们来说,“粮仓·1952”吸引人的不单单是景点,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在肥东县,桥头集镇内曾有一座矿山,早已停产废弃了,因矿山而建的矿石厂及宿舍区也被遗弃。桥头集镇按照“写意五色”的理念,依托废弃的矿山、闲置的宿舍区、集中的村落、成片的农田及铁路沿线等环境进行改造,在保持原有生态基础情况下,打造了“映山红主题公园”,并改造修建了“鲜花小院”主题文创街区。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林木和花卉对矿坑、山体的修复和景观再造,“映山红主题公园”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使其成为市民生态休闲、观光科普及花卉展销的场所。“鲜花小院”除了将“修旧如旧”的老建筑作为民宿,另外还将生态花卉种植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让游客在历史中体验现代生活、在田园中感受时尚潮流,可玩、可逛、可住。

  该镇的“爱情隧道”景点,本是一条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铁路运输线路,文化赋能让它成为了年轻人竞相追逐的“网红打卡地”。桥头集镇不断深挖“爱情隧道”浪漫的人文资源,通过举办爱情诗歌笔会、新诗百年朗诵会等方式,提升“爱情隧道”文化品位,以活动带动旅游。

  以创意碰撞历史,让文化焕然新生,激活乡村振兴、旅游发展内生动力。

  文化创新结硕果 展会搭台荟群英

  作为以文化发展为主题的综合性展会,合肥文博会自“诞生”起就以“创”字为己任,文化创意达人、文创特色街区、文创产业成果等集中亮相,充分展示了文化创意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戴上VR头盔,体验一场全景式党史学习;沉浸式体验空间让观众身临其境,“置身”于国画之中;“黑科技”通过不同方块道具组合,私人定制属于自己的个性音乐……“文化+科技”,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每年合肥文博会的“重头戏”。展区内运用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信息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3D打印等高新技术,让市民近距离亲身体验合肥科技创新能力。

  “文化+科技”的成果展示也必不可少。2020年合肥文博会上亮相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整合优质楼宇、园区、服务供应商等资源,为企业提供“文化+科技”的一站式“云”服务。VR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利用VR技术和软硬件结合的方式,让市民浏览VR技术的同时,了解革命历史事件。

  作为安徽省唯一的专业影视主题产业园,安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也曾“登台”合肥文博会,参展企业既有参与制作《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大圣归来》等国内多个知名动画项目的动漫企业,也有为世界制造业大会制作暖场视频和花絮的影视公司,还有可满足主流影视行业应用需求的现代化演播室系统以及“泛时尚”女性类短视频机构。他们在现场展示如何进行动画创作,揭秘科技赋能影视制作的奥秘,展示合肥影视制作的硬实力。

  当文物邂逅创意,会发生哪些奇妙的化学反应呢?全国各大知名博物馆多次走进合肥文博会,展示文博创意产品的独特魅力……原本养在深闺的文物因为创意而鲜活、实用起来,走进百姓的生活中。“文化+创意”,让原本“曲高和寡”的文物发展成为可盈利的产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人走到哪,小鸟就飞到哪;轻轻挥动手臂,选择“岩”“松”等徽文化意象,飞来石、迎客松就会出现在画中……2019年合肥文博会上,安达创展带来了景随人动的徽文化壁画、虚拟化古装的互动机器等产品,让市民在互动中了解文化内涵和科学原理。该公司是合肥文创产业的一块“金招牌”,其致力于使用动作捕捉、虚拟现实等技术改造博物馆、主题馆、科普馆,已成功改造了中国运河粮仓博物馆、武汉长江文明馆等200多家场馆。

  自2015年纳入合肥文博会以来,每年的“青年创客空间”展区时刻人流满满。安全持久的大分子着色剂、监视无人机的雷达神器……合肥的青年创客们着眼生态环保、乡村振兴、工匠精神等,激发“创”的智慧、启发“创”的灵感,研发了诸多新奇有趣的文化创意产品,备受观展市民的喜爱。“文化+创意”,最能诞生出新的业态,释放“创”的魅力。

  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在文博会文旅展区,一条条精品线路,一件件旅游商品,不遗余力地展现着“合肥文化旅游”的精髓。而这样的全力推荐,在“县区板块”竞争更为激烈,从“古镇三河”到“四顶山居”,从“包河秀色”到“中庙姥山”,串起合肥旅游“大版图”。此外,文博会还开设了“一带一路”文创旅游商品展区,英法韩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集中展示各国文创旅游商品最新成果。

  产业之兴,合肥文博会功不可没。它不仅是提供一个为文化企业“搭台”的空间,更是为这些文化企业铺设了一条汇聚资源、齐聚要素的“绿色通道”。合肥文博会举办以来,为合肥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催生了一批文化企业和品牌,华米科技、安达创展等一批企业正是通过合肥文博会,被外界所熟知并日益发展壮大,奏响了合肥文化产业的华彩乐章。

大美安徽 更多+
文旅安徽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