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旅游 > 市县播报 > 安庆

安庆:城水相融演绎生态佳话

2020-11-23 09:54:55 来源:安庆新闻网

  长江下游的安庆,依水而建,缘水而兴。作为长江流经安徽的第一个城市安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精神,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持续推进长江大保护和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为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潜水河畔绿色景观“十里长廊”。 通讯员 仰焘 摄

  与水结缘,安庆的敬畏初心不改,城水相融,在这里演绎生态佳话。按照《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庆)经济带“1515”方案》,安庆市在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构筑起了“三道防线”。几年来,四级河湖长聚焦长江大保护,围绕推进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域岸线保护、水生态修复等工作,精准施策、补齐短板。安庆市先后完成31条重要河道、7处湖泊的治理,同步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工作。

  悉心守护母亲河长江

  11月4日下午2点,在沿江西路的港航码头,胡师斌和安庆江豚巡护队机动组几名队员一起,登上中国渔政快艇,进行日常巡护工作。

  胡师斌望着波光粼粼的江面若有所思。作为安徽省长江环保协会会长,几年来,他和协会成员们共同努力,保护长江生态,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共鸣。

  十几年前,原本经营服装生意的胡师斌进入一家环保公司,从事港口污染物接收处理工作。胡师斌发现,那时我们的母亲河长江正遭受着许多人看不见的污染。他想,自己生在江边,理应为保护长江生态尽一份力。

  “保护长江生态,社会组织是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胡师斌说,从2010年起,他就开始为成立这样一个社会组织而奔走。

  安徽省长江环保协会2015年11月成立,2017年7月,协会在市渔政部门支持下成立了安庆江豚巡护队。巡护队不断壮大,今年分为7个组,对宿松县至枞阳县的178公里长江水域及岸线进行日常巡护,协助渔政、公安、环保等部门打击非法捕捞、非法采砂、污染环境等行为,保护长江水生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张贤敏是巡护队机动组组长。在此之前,他是城西袁江村打了近30年鱼的渔民。

  “很多年前,长江鱼类资源很丰富。后来,鱼越来越少,我们村有许多渔民就另谋生路了。”张贤敏说,在“渔民上岸”政策实施后,他们村就有6人加入了巡护队,现在有十几人加入了。

  长江哺育了安庆,安庆人怎能不爱长江?

  按照2018年8月出台的《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庆)经济带“1515”方案》,安庆市在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构筑起了“三道防线”。沿江1公里范围内,不达标的重污染和危险化学品企业、不达标入河排污口、围网养殖、黑臭水体等10类问题陆续被治理。

  2019年11月4日下午3时许,在“隆隆”声中,矗立在长江岸边高达30多米的烟囱和水塔轰然倒塌。几秒间,这两座废置多年的建筑,被迎江经开区管委会成功爆破处置。这个地块距离长江仅800米。

  迎江经开区是安庆市唯一滨江临港且整体在沿江5公里范围内的园区。2018年以来,按照“1515”长江大保护方案及江豚保护区建设等要求,迎江经开区管委会摒弃了轻工纺织、机械制造两大主导产业,以高端装备制造为唯一主导产业、首位产业,推动园区产业转型升级。

  迎江经开区环保局局长詹声华说,管委会对这一地块烟囱和水塔的爆破,不仅是在“腾笼换鸟”,也是在“改弦更张”。这个104.55亩的地块,实现了从重污染工业到环保物流服务业的产业“蝶变”。

  在安庆,沿江5公里范围内,不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开发行为被严控。沿江15公里范围内,安庆市也在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城布局、优化环境基础设施、优化岸线景观。

  站在主城区滨江观光休闲平台,凭栏远眺,可见江面逐浪的水鸟、岸边成片的新绿。再看城西,沙漠洲生态公园已基本建成。主城区滨江岸线经过整治,初步形成了10余公里以江滩公园和生态湿地为主线的滨江景观带,市民的生态获得感大幅提升。

  安庆市于2017年建立河长制,2018年建立湖长制。目前,全市共有河湖长2886人,其中市级7人,县级129人,乡级957人,村级1793人。

  几年来,四级河湖长聚焦长江大保护,围绕推进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域岸线保护、水生态修复等各项工作,精准施策、补齐短板。市、县两级河湖长围绕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等,通过召开专题会议方式,解决了80多处疑难复杂问题。乡、村两级河湖长围绕河湖清洁、河湖畅通等,对发现的涉水问题及时交办治理。一项项措施落地,河湖得到有效监管,城市水环境随之改善,长江水生态同步提升。

  根据国家和省统一部署,从今年1月1日起,安庆市对170公里长江干流、3个重要支流、11个水生生物保护区总面积720平方公里的范围实施全面禁捕,持续推进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加快建设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庆)经济带。

  水流风动让宜城宜人

  今年52岁的市民曹小梅,老家在宜秀区白泽湖乡芭茅村。曹小梅至今还记得,在她八九岁的时候,曾跟着父亲到安庆老城游玩。他们从家里走到现在的大枫社区黄花圩附近,登上柴油机船,沿着白泽湖、晴岚河、康熙河一直坐到龙狮桥下船,再沿着华中路走到“城里”。后来,这条水系淤塞,变窄变浅,再也无法行船。近年来,通过综合治理,这条水系再次贯通。现在,曹小梅住在东部新城,每当和孩子一起逛康熙河公园时,她总说,这里变化太大了,比以前更美了。

  作为水域大市,安庆市市区拥有众多天然河湖,水系发达。市区的10处湖泊、46条河道水面面积达225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的25%。近年来,城市向东扩张,水系治理措施的实施,这些天然河湖水系也迎来了新生。早在2016年,市委、市政府就启动了城市水系综合治理研究,编制了中心城区195平方公里为重点的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谋划了一批水系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分批逐年推进,掀开了市区治水新篇章。

  几年来,安庆市先后完成康熙河、顺安河、秦潭湖、神灵潭、石塘湖入湖口等31条重要河道、7处湖泊的治理,整治河道长度54公里、湖泊水面面积20.4平方公里。

  市住建局城建办主任张成介绍,通过打通断头河沟、拓宽束水河道、优化水系布局,使城区水系向东与破罡湖、向南与长江、向西与石门湖、向北与石塘湖互连互通,“两河纵横、三湖一体”的生态水网体系和“鸟语花香、水流风动”的水环境初步形成。

  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认为,近些年,安庆市通过实施以截污、清淤、护岸、连通、提排、绿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河湖综合整治工程,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长制工作目标。一大批生态河湖塘库的成功打造,既是河湖长制标准化建设的成果,也为群众带来了更多福祉。

  在城市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同时,水体受污染的概率也随之增加。结合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安庆市综合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补水等措施,同步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工作。

  2016年,安庆市编制了黑臭水体总体整治计划及整治方案,从2016年到2020年,根据计划分年度消除黑臭水体。到2019年底,安庆市城市建成区罗塘联圩联兴村下排河沟、合兴村主干河沟、谷桥河、大寨河等10个水体基本消除黑臭并通过复核,提前一年完成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任务。

  在城区沪渝高速西侧,如今的大寨河河水清澈靓丽,两岸绿树成荫,和南边的神灵潭公园实现了“绿色一体化”,结成了“生态共同体”,成为市民游乐休憩的好去处,过去脏污不堪的“大寨沟”一去不返。

  2019年,安庆市启动了河湖“五清四乱”三年专项行动,纵深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在每年第四季度开展河湖清垃圾、清水面漂浮物、清乱堆乱放、清乱搭乱建、清违章种植及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清理专项行动,持续向河湖陈年顽疾“开刀”。

  11月6日,迎江区长风乡柘林村幸福渠清淤护砌项目施工现场,3台大型挖掘机正在渠底清淤作业。这一工程于今年9月底开工,不仅要彻底清除渠内杂草、淤泥、垃圾,还要对渠两侧进行砂石护砌,并对渠两边道路和绿化进行整治,工程计划今年12月底前全面完工。

  柘林村村民殷友谊从小就生活在幸福渠旁。他说:“那时水是清朗朗的,我们小时候,在里面捉小鱼儿,周边人在里面吃水都行……多年之后,渠里长满了草,草腐烂之后水就臭了,鱼在里面不能生存……生态变坏了,现在必须治理。”

  村委会主任胡义豹说,幸福渠改造后,会给村里卫生环境带来明显提升,给老百姓农业生产提供方便,相信改造后的幸福渠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之渠。村里也将成立护渠工作队,专人负责,并组织志愿者进行管护。

  清清河湖的倾情馈赠

  花亭湖,位于太湖县辖区中心,汇入多条水系,宛如一粒明珠镶嵌在大别山中。通过多年的生态保护及水域治理,这里的山更青,水更清,吸引了优质水源开发投资企业,为该县带来了实在效益。

  11月10日上午,在太湖县城以西的安徽花亭潺水文化园有限责任公司灌装车间,一瓶瓶经灌装、旋盖的“潺水”通过传送带进入包装车间进行喷码、贴标。在其“上游”制水车间,记者看到,搭接连通的多个不锈钢水罐和多条管道构成了制水、消杀、清洗系统,一名工人正在平台操作。

  这里离花亭湖水库直线距离仅3公里。制水车间原水箱的水是通过两根管道取自地下200米的深层地下水,经过一系列过滤及臭氧、紫外线杀菌工序,进入灌装生产线。

  2018年7月,安徽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了潺水公司,公司于去年6月试生产。潺水公司工厂临山冲而建,水源地灌装,采用全自动高速生产系统及一体化技术,确保了“潺水”的纯天然、原生态、高品质。公司副总经理陶裕新说:“做水,做的是健康产业,这里山好、水好、环境好,是优质水源开发的基础。现在一天的产能是50万瓶,这里的好水通过线上线下已经卖到了全国各地。”

  11月10日,夕阳西下,潜山市城区西边的潜水河畔,山河相依,白鹭齐飞,人们在这绿色景观“十里长廊”尽情嬉戏。

  近年来,潜山市借用新建水利工程与全域旅游建设资源,将水利设施打造成为高颜值的生态长廊和高效益的流动风景。

  潜山市水利局副局长刘和平说,该市近年已累计投入资金5.25亿元,加强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和水域岸线管理,以潜水为试点,通过禁采、拆违、截污、护鱼、亲鸟五项保护措施及固堤、蓄水、畅路、绿岸四项建设措施,实现了“河水清回来、鸟儿飞回来、鱼儿游回来”的目标。

  “城区周边河流景观带达到了2万亩,串联起潜皖水上游的天柱山、中游的古皖城、下游的薛家岗古文明遗址和《孔雀东南飞》长诗发生地,形成了古皖文化新纽带、旅游新线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都十分明显。”刘和平说。

  菜子湖之滨,宜秀区罗岭镇姥山社区坐拥水面3万余亩,一直以来都是凭着“靠山吃山、靠湖吃湖”的思路来发展社区集体经济,将水面对外发包发展养殖是社区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

  “早在2010年以前,社区就将3万多亩水面划分成7块对外发包,进行围栏网养殖,社区集体每年可获得租金35万元。”姥山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王凯说,“当时只注重发展社区集体经济,忽视了生态环保问题。”

  2017年,为保护菜子湖水域生态环境,根据上级环保、渔业等部门要求,姥山社区“两委”终止了所有水面承包合同,并要求承包主体限期拆除围栏网,社区集体水面发包收入一下子缩减到几乎为零。

  几万亩的水面,就这么闲置实在太可惜了。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生态条件重新走出一条富民强村的发展之路?社区“两委”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

  2018年6月,罗岭镇成立了一家农林公司,对菜子湖水域进行统一管理。姥山社区“两委”为盘活资源创造集体经济收入,将外圩近2万亩水面流转给该公司,将1200亩内圩亭子赛圩也进行了对外发包。

  在这两块水域,承包主体按照“人放天养、生态环保”模式,投放自净性鱼类,进行天然养殖。优质水环境养出了优质野生鱼,承包主体从中受益,社区集体也获得了稳定收入。

  2018年9月,抓住菜子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契机,姥山社区“两委”对接菜子湖流域水污染防治退耕还湿项目,将1800亩新建圩水面流转给一家公司用于湿地保护、生态修复,社区集体每年也可获得收入。

  凭借青山绿水资源禀赋,重新定位,将“靠山吃山、靠湖吃湖”思路转为“靠山护山、靠湖护湖”,发展生态型经济,2019年,姥山社区集体水面资源经营性收入大幅提升,达到92万元。

大美安徽 更多+
文旅安徽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