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将至,各式的月饼和糕点纷纷上市,将节日的气氛衬托得浓重而热烈。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在我小的时候,家乡的糕点品类就已经很丰富了,临泉人俗称其为“果子”,我儿时居住的老街便有两家果子铺。
在几十年前,点心果子是走亲访友的必备之礼,特别是在隆重的年节。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果子是较为奢侈的食品,一般的人家平时都不舍得买。逢到过年过节,有的人家会买来一些装在盘中,留着敬神和许愿用。人情往来时,人们才会慷慨地称上两斤各种花式的果子,一听果子是用来送人的,店家会贴心地用牛皮纸盒装上,盖上红纸,再拿麻绳纵横一系,老街人都好“面儿”,而它们恰好“有里有面”。
那时,在老街的果子铺里,好吃的糕点很多。有香甜脆美,形如弯月的“白梅豆”,有内馅焦酥香脆,外皮软糯绵甜的“口酥”,有被晶莹的糖粒覆盖的,咬一口“咔咔”作响的“大金果”,还有色如琥珀,焦香可口的“麻片”。自然,每逢中秋节,果子铺里会加工制作各种口味的月饼,甜蜜并丰盈着当地人节日的生活。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在当地,月饼更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美食。因此,每年的中秋节前,当地的特色月饼就早早上市,供不应求。虽然如今超市里月饼琳琅满目,品类众多,但出于舌尖上的味觉记忆,临泉本地的酥皮月饼是家乡人心中独一份的美味,用老街人的话说,这味正!
本地月饼有老婆饼、老公饼、椒盐饼、百果饼、豆沙饼等几种口味,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各取所需。本地月饼传承着临泉“果子”的传统做法和技艺,用舌尖上的甜蜜记载着临泉厚重的历史文化。油酥和面做的饼皮,内馅添加了冰糖、果脯、松籽、芝麻、核桃、杏仁等坚果。咬上一口,层层叠叠的酥皮在牙齿的咬合作用下如风化的岩层一般迅速断裂瓦解,轰然倒塌,口腔被这酥香、绵软、细密的月饼填满着,一时无法开口说话。月饼的外皮酥松绵密,入口即化,内馅富丽甜蜜,果香浓郁,咀嚼中不时有芝麻、松籽在齿间炸裂,令齿颊留香,回味悠长。
如果说点心果子是老少咸宜的食品,那豆壳当属孩子们最爱的甜食了。“豆壳”,顾名思义,是形似毛豆角大小的焦壳状的甜食,用面粉擀皮叠双层制坯,下锅油炸至外皮焦脆内部中空,裹上熬制的糖浆制成。拿起一枚小小的豆壳,看那金黄饱满的焦皮上粘着一层白色的糖霜,吃到嘴里咔嚓脆,如蜜甜,那种满足是儿时对美好生活最初的理解。
据说有人吃一盏茶,会落下泪来,吃一口家乡的“果子”也会。
每次吃豆壳,眼前总是浮现出小时候坐在爸爸自行车的前杠上,手里捧着牛皮纸包裹的豆壳,边吃边舔手指的情景。爸爸碎碎的叮咛依然回响在耳边:“闺女,记得手指不要放在车把的夹缝里,握车闸的时候会夹到的哦。”
虽然爸爸已离开很多年,但每次舌尖一触到豆壳那熟悉的味道,就会猛一下被回忆击中,就像在旧信件里翻到一张泛黄的照片,虽然物是人非,音容笑貌却一如昨日。嘴里吃着,眼眶不知不觉就湿润起来。
朋友虹从小被寄养在舅舅家,舅舅家开着制作麻片的食品厂,她从小就对麻片情有独钟。“现在一吃麻片就会想到小时候,我放学一回到家,就能看见桌上舅舅舅妈给我留的饭菜。他们怕我放学饿,抽空就做好留着,要知道他们那么忙,自己吃饭都不能按时。”每次回忆起小时候,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从小就爱吃舅舅家做的麻片,又香又不粘牙,自家的味道,吃不够!”
果子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舌尖上的繁华,更是一份童年的难忘记忆,是代代相传的心经,是亲情抚慰的温暖和感动,这就是果子为我们缔造的美好甜蜜的世界。